台北市社區規劃師 計畫期程:1999-2011 計畫機關: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計畫相關網站: 計畫簡介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從1999年起,開始以在地服務精神為原則,甄選屬於各行政區中之「社區規劃師」(團隊),除了為社區解決相關疑難雜症外,同時在與居民互動的過程,讓居民逐步了解如何參與社區事務,更因長期對社區之觀察與記錄,為社區勾勒出美好未來的生活方案與藍圖。這群專業人士對社區公共議題,譬如社區公共空間、社區照明設備、社區植栽、社區公園,甚或社區未來發展的願景等議題,透過與社區居民的互動,有系統且有組織的一步一步解決與推動,猶如社區環境的診療師。 計畫操作方法 社區規劃師如同社區環境診療師,扮演著維持社區環境空間環境品質與生活品質健康的重要推手,讓社區居民對於社區環境議題及建議,在第一時間可以即時找到「傾訴」及診療的對象,有效且精確打打通社區「任督二脈」,讓社區的環境空間及生活品質可以持續的保持「健康」。自1999年開始,徵募具社區、環境規劃等專長領域之個人或團體,對社區營造事務具高度熱忱或曾經參加過社區營造相關培訓課程,長期投入陪伴社區。(待修改) 為了擴大社區規劃師之服務效能及領域,97年度(2008)除了都市空間、建築等專業者可參加外,更開放社區醫療、社區產業發展、治安、交通、公共衛生、環境心理、環保生態領域之專業者參加,且亦歡迎團隊或個人參與,任期更從以往的一年延長至兩年,總計97年度(2008年)共有57個社區規劃師加入社區服務的行列。 計畫各年度執行成果 年代 服務項目 社規師 1999 2000 2001 2002 2008 ...
台北市社區規劃師
關於臺北市社區規劃師 計畫期程:1999年 -2011 ;2015-迄今 計畫所屬機關: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計畫簡介 「社區規劃師」是一群具高度熱忱的空間專業者走入社區,它是一種「義務性」、「榮譽職」的角色,其具「在地化」的社區規劃師工作室座落在各社區中,社區規劃師就如同地區環境的醫生,可為社區環境進行診斷的工作,就近協助社區民眾提供有關建築與公共環境議題之專業諮詢,亦可協同社區推動地區環境改造與發展策略,以改善社區公共空間品質與景觀環境的改善。 計畫操作方法 由臺北市都市發展局推行之「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主要是以非專業社區團體「由下而上」的主動提案環境改造模式,但有許多社區團體因無法尋求專業者的協助,以致使推動過程增許多困境與阻力。故1999年首創之「社區規劃師制度」與「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形成一種結合模式,協助社區團體更積極主動參與社區環境改造,共同推動臺北市的社區總體營造機制。 各年度執行方向與團隊 年份 服務項目 作業方式 執行團隊 1999 提供社區民眾專業諮詢服務 協助社區居民、團體從事認養之社區範疇進行環境調查、參酌居民意見反映,提出通盤社區環境診斷、並適時將診斷結果於社區公聽會公開討論 針對社區公共環境議題提出具體之改善計畫 ...
臺北市社區規劃師
關於「大稻埕小探長」讓我們用觀察改變世界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大同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 稻舍URS329 聯絡資訊:稻舍URS329 =================================================================================================================================================================================================================== 計畫簡介 提案團隊長期進駐大稻埕北街, 有感於北街人口老化與社區發展沒落的問題,發現年輕一代也因為許多因素選擇搬離街區,由於這兩點埋下街區文化根基失傳的隱憂,街區等待新進產業進駐的真空期間,如何讓原住民或新移民能夠重新認識北街歷史,在彼此瞭解街區文化脈絡的基礎上,找到街區自己的根。因為欲透過本計劃以URS329稻舍作為北街導覽種子培訓基地,以社區居民走讀記錄工作坊、導覽種子培訓營,由長期性的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導覽方式,進而形塑及定位街區,加強新進駐產業與在地文化的連結性,也為社區培養新血,為社區持續注入年輕新活力。 成果概述 提案共舉辦兩場次「大稻埕小探長培育種子計畫」,顧名思義就是培育在地小朋友,用探長明察秋毫的精神,學會觀察街區上發生的問題,更進一步發揮想像力討論如何解決。URS329稻舍作為北街社區小探長培訓基地,整個活動分四階段: 第一階段:由導覽老師帶領小朋友認識北街在地歷史。 第二階段:由體驗設計師帶領小朋友運用訪談店家、田野調查、路上觀察學等方式發現北街社區問題,並且記錄下來。 第三階段:由體驗設計師帶領小朋友將發現到的問題整理分類好,由小朋友發揮想像力,輔佐以設計思維方法,逐一討論可能的解決方向。 第四階段:小朋友通過受訓後頒發合格證書,未來合格的小探長只要隨時發現社區問題,與我們討論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就在稻舍領取獎品。 ...
「大稻埕小探長」讓我們用觀察改變世界
關於『96年度社區故事地圖暨活化台北縣市鄰河社區規劃』計畫 計畫期程:2007年 計畫所屬機關: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計畫相關網站:https://goo.gl/vjUckf 計畫簡介 綜觀世界各主要城市,貫穿城市的河流往往扮演城市文化、風貌營造、社區常民生活的靈魂要角,此次聯合活動由八社區依水及生態的主題來呈現故事地圖,而河川流域整體的規劃更是串聯都市發展,帶動河岸兩側社區之更新與活化。 臺北的發展始終是脫離不了水的,過去人民生活因鄰近水而發展出的生活模式,藉由故事一一爲我們做下紀錄,希望藉親水社區互動及生活路徑的重構,重啟淡水河與人的關係,活化兩岸人及社區連結新契機,回溯臺北城市最美麗的”水”故事。 計畫操作方法 從93年至96年社區故事地圖的故事書寫了四個年頭,依據各年度不同的主題,在人文歷史社會各面向均有些許的成果,今年度故事主題加入了水與生態,希望藉著一次又一次的開始,發掘出更多臺北的故事,拼湊出完整的地圖風貌,也透過景美舊橋兩岸鄰河社區之先期規劃設計示範操作,透過地方論壇與創新活動之辦理,達成社區連結及親水生活願景。 計畫執行成果 今年共有8個社區參與活動,分別是大同區老 師府文史工作室、文山區景人社 區發展協會、臺北市中埔山步道 協會、臺北市甘答門文史生態協 會、北投區中央社區發展協會、 南港老埤塘故事地圖社造隊、貴 陽街生態社區工作坊與影藝學苑。 8個社區的成員們藉由社區地圖的繪製,重新 ...
『96年度社區故事地圖暨活化台北縣市鄰河社區規劃』
關於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空間媒合計畫 計畫期程:103年(2014年) 計畫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受託機關: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臺北市政府重視社區培力於88~99年間創立「社區規劃師」遴聘制度協助社區凝聚共識並參與相關計畫;104年推動重大再生計畫等,另以「社區規劃師工作室」名稱徵求委辦團隊作為各計畫駐點計5處,以建立雙向溝通平臺。此外為普及社區營造的概念,本府亦招募學員進行講習培訓,辦理青年社區規劃師(89~100年)、儲備社區規劃師(101~103年)、社區營造人才(104年起)培訓,培養社區工作的種子。 另本府自98年推動羅斯福路沿線綠點生活軸營造、101年油杉麗水永康綠點生活圈營造,將議題社群引入地緣社區,試圖累積地緣社區自發轉型能量。102年起研議在萬華、大同區打開社區多元「綠生活空間營造」的可能範型,作為都市計畫下法定公園及綠地外之輔助系統,並強調過程中結合社區參與推動、後續由社區營運維管。 103年延續綠生活空間營造,申請內政部營建署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的補助項目-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提出「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空間媒合計畫」,徵求社區自主提案,媒合相關社區規劃人才協助輔導,改造本市綠色生活空間,達10處改造點,啟動社區綠生活空間改造點及社區自主營運維管。 【Open 精神】與【Green概念】 103年「社區規劃師駐點輔導計畫- Open Green 空間媒合計畫」計畫內容 改造點 名稱 區 ...
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空間媒合計畫
關於大同好青年-「2016社區技藝培訓營」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大同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社區營造人才培訓計畫「大同共好組」 聯絡資訊:大同。共好 =================================================================================================================================================================================================================== 計畫簡介 以「在地性」、「公共性」、「多元社會」為三個面向,來發展第二階段的「青少年族群」新的課程規劃設計與新的在地服務。擬辦理街頭藝術家師課程、大同區「青少年衛教課程」,冀以達成青少年對藝術的「親身實作學習」、與「培養創造力」和「美學生活」的態度養成。 成果概述 舉辦系列課程,讓青少年學習藝術外,也能從中摸索出未來方向。 1.匠「藝」停一下,找出人生方向:透過課程的實際互動,協助青少年找出自我的人生價值。也同時介紹國內外協助青少年的公部門網站,以講師本身的自我案例,讓更多人知道讀書之外更多樣的選擇。 2.「心」傳-找出快樂與分享:透過三個心靈衛教的主題來發展與分析心靈議題。 主題一:為什麼我不快樂? 主題二:快樂/憂鬱蹺蹺板-平衡之道小訣竅 主題三:心理救護你和我 3.「阿嚕咪AL ...
大同好青年-「2016社區技藝培訓營」
關於關於跨社群共好計畫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士林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好好地工作室 聯絡資訊:好好地 =================================================================================================================================================================================================================== 計畫簡介 源起於一個職業婦女對生活各面向的省思與發想,提案團隊一方面感於婦女的需求經常被忽略,另一方面則惋惜於職場中有許多離鄉背井的年輕人,其生活品質較為低落,提案團隊希望提供空間,在空間裡舉辦各種類型的活動,像手作、共廚、藝術創作、音樂分享等,讓婦女及年輕人互相交流專長及需求,並帶入社區長輩的才藝與智慧,找到生活各個面向與層面的串連,期望形成跨世代、跨社群的連結及對話,找到共好的可能性與實踐。 成果概述 在空間裡舉辦各種類型的活動,例如:食手作、共廚共食,藉由食物療癒,藉由聊天、分享找到能量再出發。提供給年輕人固定時段舉辦講座/讀書會/音樂分享/電影等,並提供創作空間,支持對創作有熱情的人一起創作,找到更多元的朋友來分享、來學習不同的興趣、技能。透過各種空間分享的活動形式,串連各世代各社群的智慧、創意,形成不斷串連的有機共好組合。 ================================================================================================================================================================================================================ 資料來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跨社群共好計畫
關於風華再現--大理街服飾街造街計畫 計畫系列: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計畫期程:2000年~2001年1月 計畫範圍:萬華新站至西園路之大理街路段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規劃單位:呂大吉建築師事務所 參與組織:艋舺新站商圈促進會 計畫簡介 萬華曾經是臺北市最熱絡的市街之一,現今卻盛況不再。老艋舺逐漸沒落,由大理街的發展歷程即可證明;伴隨地方生活品質與地方產業衰頹的歷史,在發展遭遇瓶頸的危機中,大理街上的住民與商家於1998 年7月動員集結了兩三百家街坊成衣業者,共商成衣業再生大計,成立了「艋舺新 站商圈促進會」,隨即與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合作,策動服裝秀,積極參與「揮別火車‧啟動萬華」活動。居民與商家擁有地方必須振興的危機意識,因而集體動員,透過專業團隊與公部門的合作與資源整合,為大理街 注入新的活力:突顯地方特色、振興地方產業,改善實質環境空間品質,擬定街區公約,朝向自理自治的永續經營。 規劃設計成果 透過實質空間的改造,希望能夠完成配合大理街服飾產業的定位與包裝, 因此,從街道空間的改善出發,配合建築相關條例規定,打造多樣而有秩 序的商圈,初期的規劃如下: 1. 大理街與西園路街型設計,主要是讓街道空間在節慶時能發揮作用, ...
風華再現--大理街服飾街造街計畫
關於都市空間改造計畫 計畫期程: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計畫相關網站: 計畫簡介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從2002年起推動『都市空間改造計畫』,鼓勵社區規劃師與市民參與都市空間實質環境的改善行種,2002年度計畫主題定為『都市入口意象(City Entrance-大家一起來打造臺北新意象)』,期許臺灣首都城市「臺北市」能加強『臺灣的國際門戶』整體景觀意象,並塑造獨特之都市魅力與風格;2003年度起將設計範圍設定為公共建築物前廣場與街角空間改造,以期深入社區生活角落之環境改善與公有建築物之意象改造。另外因應行政院的社區風貌營造計畫,臺北市政府也鼓勵與協助社區團體踴躍參與,爭取中央補助資源,轉化為社區生活品質之提昇。 計畫操作方法 主題一:都市入口意象 本主題是以客觀科學的景觀理論為基礎,經專業團隊、社區民眾、社區規畫師、民間組織、國內外學者專家共同合作參與,重新檢視臺北市都市入口意象元素,進而促進市民對於臺北市地域範圍之認知,並使市區街道結構及自然地形紋理緊密連結。因此,除研議全市性都市入口意象計畫外,並就行政界線、核心發展區與地區性之入口等不同意象特質,劃分層級並就潛力分析結果評選出五十處入口意象潛力點,進而訂定短中長期發展執行計畫,循序漸進地推動臺北市都市景觀改造,達到增益都市行銷、增添城市魅力與創造市民記憶空間之目的。 2003年起推動「都市空間改造計畫-都市入口意象」程序2002年地區環境改造計畫「都市入口意象(City Entrance-大家一起來打造台北新意象)」所建議潛力地點,已公開甄選方式,評選5處辦理規劃設計工作,並期能逐年實現臺北市入口意象塑造之工作。 主題二:公共建築物前廣場暨週邊地區與街角空間改造 街道與廣場是都市主要的開放空間,也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它們於空間與社會意義上,正如一間房子/家庭的客廳一樣,是個容納多元活動進行與情感交流的空間,對內提供如休閒、教育、親情交流、資訊交流及吸收知識等日常生活機能,對外則是個與朋友/社會接觸的場域。街道與廣場上人們的活動形式與內容展現了都市的生命力、內涵與其深藏的魅力,都市發展局期藉由改造臺北市的街道與廣場空間,塑造臺北市更迷人的風情,並提供市民更多元的活動機會。故2003年起推動「都市空間改造計畫-公共建築物前廣場暨週邊地區與街角空間改造」,即以公開甄選方式,選出具有代表性、活動特性與設施現況窳陋或不足之地點;最後評選4處辦理規劃設計,其經由民眾參與的過程,而提出空間改造之建議。 主題三: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 一個得以永續經營的社區風貌營造機制,應包括全市性社區營造中心的成立、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地區發展計畫、社區規畫服務中心的資源平等機制建立,並藉由青年規畫師培訓計畫以為新血不斷加入與社區培力,加上社區規畫師制度之總體檢,以為一個完整城鎮地貌改造與社區規劃參與的整合體制之完成。本府推動「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係希望經「由下而上」之社區參與程序,由社區針對各種推動主題或社區議題,輔導社區自主提案申請中央補助,並由市府協助爭取經費並加以協助執行,以為永續機制的建構。 本計畫整合中央及台北市所能提供之社區營造資源,執行時確實落實「社區提案」原則,除函知各區公所轉知各社區發展協會等立案民間團體提案,並鼓勵社區與本市之社區規畫師、社區規畫服務中心共同提案,再由本府都市發展局彙整並組成社區風貌營造計畫評審委員會進行初審,再送由營建署與文建會進行複審決選。計畫執行時,以社區居民需求及共識為基礎,經由專業者與社區居民共同檢視社區環境,找出問題,來提出創意且務實之改造策略與方案,進而打造屬於大家共同的「新故鄉」。 計畫各年度執行成果 ...
都市空間改造計畫
關於蟾蜍山共地綠生活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蟾蜍山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好蟾蜍工作室 聯絡資訊: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 計畫簡介 2014年好蟾蜍工作室與里辦公室合作,在蟾蜍山角廣場搭建「呱呱菜園」與「雨撲滿」,讓社區居民能夠聚在一起,並相互交流種植經驗。2015年為了延續居民種植的熱情,我們在廣場旁搭建了「蟾蜍好瓜棚」,以「共同照顧、共同分享」的概念帶動居民參與公共事務。2016為了保存蟾蜍山在地的藥草記憶,並讓長者有地方種植,與大安區學府里、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師生、立方規劃空間、中國藝術家鄭波、景觀設計師王文心、植物生態愛好者李明峰等人,共同運作蟾蜍山的空地,蒐集在地藥草相關口述歷史,並依記憶中的藥草出打造原生花草園。而蟾蜍山雖然環境生態豐富,但居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仍有非常大的教育空間,對於自身所處的生態知識更是不甚了解,故希望辦理以一系列綠生活課程-蟾蜍山本草綱目、與動物共生的花草園、好農小旅行、有機堆肥好生活、市場與餐桌中的環保學課程,引起居民之環保意識,並能落實於平日生活。 舉辦系列環保課程,認識社區資源引動居民環保意識 成果概述 1.蟾蜍山本草綱目:請到藥草老店第二代翁義成老師,帶著居民一起探索蟾蜍山有的藥草,也一起做青草茶,力行中草藥文化的傳承。 2.與動物共生的花草園:用此堂課讓居民認識蟾蜍山上常見的動物,使原本住在蟾蜍山的蟲鳥可以繼續與居民和樂相處,凸顯蟾蜍山生物多樣性的一面。 3.好農小旅行:第一站為松山幸福農場,理解經營一個菜園的種種可能,進而讓居民思考蟾蜍山呱呱菜園自主經營的方法。第二站是台北植物園,在那了解植物與我們與生活的關係。最後到台北第一個認證的環境教育場域-關渡自然中心,在關渡的溼地欣賞鳥類及夕陽。 4.有機堆肥好生活:讓居民來運用廚餘堆肥,藉由一系列課程使居民了解友善環境種植的深遠含意。 5.收尾的課程,延續的行動:最後一堂課,請大家討論這幾次課程得到的想法,與自己延伸的想法,將大家的想法一同收集下來,希望日後能夠一同來實踐。 ...
蟾蜍山共地綠生活
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 matching fund 計畫期程:104年(2015年) 計畫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受託機關: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臺北市政府重視社區培力於88~99年間創立「社區規劃師」遴聘制度協助社區凝聚共識並參與相關計畫;104年推動重大再生計畫等,另以「社區規劃師工作室」名稱徵求委辦團隊作為各計畫駐點計5處,以建立雙向溝通平臺。此外為普及社區營造的概念,本府亦招募學員進行講習培訓,辦理青年社區規劃師(89~100年)、儲備社區規劃師(101~103年)、社區營造人才(104年起)培訓,培養社區工作的種子。 另本府自98年推動羅斯福路沿線綠點生活軸營造、101年油杉麗水永康綠點生活圈營造,將議題社群引入地緣社區,試圖累積地緣社區自發轉型能量。102年起研議在萬華、大同區打開社區多元「綠生活空間營造」的可能範型,作為都市計畫下法定公園及綠地外之輔助系統,並強調過程中結合社區參與推動、後續由社區營運維管。 103年延續綠生活空間營造,申請內政部營建署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的補助項目-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提出「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空間媒合計畫」,徵求社區自主提案,媒合相關社區規劃人才協助輔導,改造本市綠色生活空間,達10處改造點,啟動社區綠生活空間改造點及社區自主營運維管。 104年持續申請內政部營建署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的補助,提出「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 matching fund」計畫,徵求社區自主提案,持續媒合相關社區規劃人才協助輔導,達15處改造點,持續累積社區綠生活空間改造點與社區自主營運維管之能量。 【Open 精神】與【Green概念】 104年「社區規劃師駐點輔導計畫-Open ...
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 matching fund
臺北市社區營造國際論壇 臺北市自1996年推動地區環境改造計畫鼓勵市民參與、1999年建立社區規劃師制度、2000年起招募學員開辦一系列人才培訓、2003年起辦理社區地圖繪製、2008年辦理社區影像記錄、2009年社造中心正式營運等,迄今以歷經20年的社區營造推展,這期間與所有的市民團體、社區居民一起協力致力於臺北社區環境的改造與公共政策的參與,其成果已有一定之累積。 近年隨著社會的進步、開放,臺北市民對於市政與環境已從單純硬體的改善進而要求品質的提升,對於公共議題關注也日趨多樣,包括生態永續、老年社會面對的挑戰、友善環境及弱勢的關懷等等。 面對大環境的改變,政府亦從上位指導轉為平臺對話、交流、溝通、學習,以回應永續的彈性治理模式,透過各式創意行動媒合社區及社群,引入社群協力社區,持續摸索、試驗、調和,尋求社會共識解答。相關成果如大稻埕活化、屋頂綠化、社區農耕、地方再生團體、創意社群群眾、製造業轉型、弱勢社群創新扶助等,將過去地方公共環境品質提升,進化為整體生活與地方社會根著與融合。 2014年臺北社區營造國際論壇以臺北市歷年執行成果的分享,邀請日本、韓國等社造人士來臺,以「共創世代的空間支持」、「開放社會的城市對話」、「共享時代的社區網絡」為主題,重新省思未來社區營造推動的可能操作模式之行動與作法,啟動並開展新世代的社區營造。
臺北市社區營造國際論壇
社區影像巡迴計畫(2015) 計畫期程:2015年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受託機關:意點創異股份有限公司 【緣起】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臺北市社區故事影像記錄延伸巡迴計畫」藉由過往的社區故事影像記錄影片巡迴播放、關照過往累積的社區議題,與拍攝的社區互動交流,引發議題的共鳴,並利用影像巡迴播放及議題工作坊,針對議題行動的後續方向提出延伸行動方案;在播放影像的同時做為社區營造釀造的基底,讓居民持續進行參與並深化社區營造之行動,讓社區走出鏡頭,以行動實踐,凝聚專屬社區議題的解決方案。 【目標】 (一) 居民透過動態影像觀察互動,重新省思地方特色與過去在地多元議題,並累積社區資源。 (二) 以「在地出發」播放歷年本市社區影像記錄,讓過去攝製影像記錄的團體與居民,再次互動交流喚起社區公民活動與社區意識,引導民眾關注與討論。 (三) 經由省思歷年的議題,顯現臺北市累積豐厚的社區影像記錄成果,進而媒合相關專業輔導團隊協助社區開啟延伸行動方案。 【執行內容】 一、 社子島社區(士林區) 104年7月31日社子島福安里影像巡迴及工作坊 於福安里七鄰鄰長家前院作為播放場地,透過影片播放來引發居民討論。面對社子島開發計畫,當日參與居民所提出的意見主要分為生態環境、居住權益以及未來生活想像等三大面向。過去淡水河邊有螃蟹、蛤蠣等河鮮,在地有不少人靠生態資源維生,社子島同時也為候鳥重要的棲息地,生態資源豐富,但後來工廠變多,所排放的廢水造成生態破壞,建議政府未來開發時生態不能被破壞,另也要求能嚴格管控工廠排放的廢水,在地的小朋友也希望社子島內沒有工廠、沒有砂石車,因為會危及行人的安全。居住權益的部分,開發後安置與補償問題也備受關注,居民認為最重要就是有地方住,房子可以不用大,安置在外租房希望在補償上給他們優待,但同時也擔心未來十年額度用完了,年老後無法搬回社子島。對於未來生活想像,希望社子島能夠有24小時便利商店、菜市場及Youbike,因為這裡的人口很多,但交通及生活機能仍顯不足,連帶學校也招生不足。可見在地區民對於開發視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
社區影像巡迴
關於臺北老城社區裡「老廟、老學校」的共生營造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3年 計畫範圍:南萬華(舊稱加蚋仔,雙園地區)楊聖廟與東園國小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高傳棋(加蚋仔文史工作室)、繆思林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計畫簡介 計畫發想是高傳棋老師基於對臺北老城社區三百年來時空發展模式的思索,希望進一步探究今日現存於萬華、大同等舊城區內各傳統生活圈裡的老廟、老學校其過往到今日及未來所扮演之角色,並探討面臨老年化社會到來之時,如何將社區裡兩大公共空間『廟宇、學校』共生接軌。 在未來願景推動上,希望讓地方擁有生活智慧與農務經驗的老人,可以到學校裡傳授本身所擁有的各項生活技能與生命教育;年輕學子們願意到社區老廟裡去聽阿公阿嬤述說過往地方故事,並藉由其學校裡所學的知識、科技或數位化技能,將此社區的各種有趣的歷史文化、地方經驗、庶民生活、老祖宗生活智慧等等予以記載、學習、傳承,轉化成未來可以因應氣候異變下各種天災人禍的地方生存法則。 社區怎麼做 召開會議 彙整各方意見 本次計畫執行,主要著力於二方面,其一是召開專家會議,蒐整地方里長、老廟總幹事、東園國小校長、社區規劃師、地方文史工作者,以及目前正在南萬華進行相關都更處規劃案的民間公司等各方對於萬華過去與未來發展的意見與想法;其二是就社區生活傳承農園的發想,與百年老學校東園國小校長、保德里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等相關人士進行討論,累積意見與共識。 地方導覽、初步的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 蒐整資料並繪製社區生活地圖 此外也透過相關的地方導覽、初步的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將蒐整而來的相關歷年珍貴歷史剪報、新舊照片、古地圖等資料進行數位掃描,讓社會人士與地方小朋友進行生活地圖的繪製。 社區的未來期待 未來將以此計畫所匯集之意見與成果,持續推動將各方蒐整到的相關新舊地圖、手繪圖、新舊照片等資料,予以編排並調繪印製出百年老街東園街的「第一張生活時空地圖」。另外,也將致力於將社區裡擁有務農經驗與真實農業生活的老人帶入校園,教導地方師生學子們相關的種菜、養土、堆肥等農務經驗,更長遠的期待能突破現有臺北市都市計畫法、公園綠地管理使用規定,使生態菜園的經驗能帶入社區,應用於在百年國小對面日治時期就是屬於該校『學生實習菜園』的現今的保德公園上。 ...
臺北老城社區裡「老廟、老學校」的共生營造
關於瞧橋加蚋仔-影展X食堂X多元生活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萬華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六庄 聯絡資訊:六庄 =================================================================================================================================================================================================================== 計畫簡介 提案單位有鑑於位在萬華萬大長泰街口的人行陸橋,自 1977 年竣工以來已屹立39 年之久,在近期被市政府列入主要拆除名單內,確認陸橋將於 2016 年底拆除,本計劃希望以紀錄各群體生活路徑的靜、動態影像達到促進加蚋仔世代間、族群間的理解、交流的目標,讓即將成為歷史的陸橋不僅是住民回憶昔日的歷史走道,亦是呈現多元文化的文化廊道。這個事件也讓提案團隊重新思考社群尚未有凝聚社群意見的團隊與場域,因此以身為在地人的角度思考,該如何凝聚社區情感,進而引導居民提出對公共事務的想像,始能匯聚居民的共識與需求,實際參與公共事務決策,擬辦理『多元族群錄像紀實』、『天橋攝影展』、『烹煮多元食堂』,落實在地居民的實際需求,共同擘劃對加蚋仔未來的美好願景。 成果概述 1.多元族群錄像紀實:以空間作為媒介,記錄群體多元生活面貌,尋找共同生活在加蚋仔的多元族群,藉由訪談和影像的方式記錄他們的生活路徑與生活記憶,並以此挖掘出加蚋仔的原貌與特色,活絡各群體間的認識與交流。 2.天橋攝影展:以天橋作為場域,展出群體間的生活,喚起社區居民對住家空間的關心,並以無形的方式串連社區成員之間的多元共識。 ...
瞧橋加蚋仔-影展X食堂X多元生活
關於老人與貓-「友善街貓社區計畫」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文山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貓咪辦公室 聯絡資訊:貓咪辦公室/友善街貓社區計畫 =================================================================================================================================================================================================================== 計畫簡介 延續104年社造點計劃,以去年初探得到的成果為基礎,延續帶貓訪視陪伴老人的社區工作,今年計劃欲透過帶貓訪視、募集訓練貓、整理規畫訓練貓的木地板教室、居民活動、聚會、課程規劃等方式,在社區找出願意參與協助的大小居民、志工,從中找到夥伴,一方面讓帶貓訪視老人的活動逐漸發展形成可定期、長期發生的社區活動,另外也藉以讓友善街貓社區計畫的理念和各種做法可以介紹給社區和居民,製造各種機會和活動主題,讓社區可以參與思考也提出各種作法和想像。 成果概述 1.帶貓咪訪視老人 達到陪伴效果: 計畫讓帶貓訪視發展成社區固定性活動,配合社區推動在地養老,讓老人們在動物陪伴下,體驗溫暖、自在的感覺。 2.透過活動推廣友善街貓計畫: 與社區發展協會合辦社區生態夏令營,貓辦負責每日下午美術課程。透過貓咪辦公室精心規劃的6場親子美術活動,吸引並留住社區親子,逐漸朝向愛貓或生態小志工、社區故事媽媽等方向發展。因參加過親子活動的居民期望,發展出窩窩睡活動,參加者和貓和帶領志工一起聽繪本故事或認識貓的習性,可以和貓身體接觸。 2.募集居民成為貓咪辦公室夥伴: 在舉辦、宣傳活動、課程、工作坊時、或在社區裡居民攀談時,都會伺機提到計劃,讓居民逐漸了解計畫、願意加入。形成活動共識的過程,達到人脈串連的目的,找到理念契合的社區夥伴,做為後續推動友善街貓社區計畫的基礎。 ...
老人與貓-「友善街貓社區計畫」
關於臺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 計畫期程:2000年 - 迄今 計畫所屬機關: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計畫簡介 臺北市政府為推動市民參與公共事務與落實社區總體營造政策,1996年起陸續建置並推動相關社區營造制度與行動。 2000年首度開辦「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培訓「社區環境改造的種籽」,讓青年社區規劃師在社區各個角落散播社區營造的花粉。2009年更結合社區大學環境學程與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課程,讓青年社區規劃師與社區大學共同合作,讓社區營造更符合在地需求與特色。 「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自2000年起至2011年止共辦理12屆,培訓逾千位社區營造的種籽,這些種籽擁有社區改善所需的知識及技能,並回到各自崗位中投入永續發展的城市改造工作。 2012年起「青年社區規劃師」轉型為「儲備社區規劃師」,為使參與培訓之學員長期駐點陪伴社區,提供社區實質的協助與輔導,並以少額人數進行培訓,藉由長期培訓的過程,綜整相關資源並深化熱情參與社區事務者之專業,朝向建立社區多元自主經營邁進,讓社區的活力成為臺北城市的多元特色。 計畫操作方法 -靜態的課程規劃 -動態的實習操作 -國內外案例的參訪活動 計畫各年度執行成果 年度 計畫執行單位 成果 ...
臺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
關於鄰里交通改善X社區參與式營造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龍坡里、龍泉里及古風里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綠色交通行人友善小隊、綠色陣線協會 聯絡資訊:[email protected] =================================================================================================================================================================================================================== 計畫簡介 提案團隊有鑑於目前政策推動的社區鄰里交通環境改善計畫,但在2015年度第一波30個示範里執行度僅拿到43%不合格的成績單,因此本計劃期盼推動與辦理社造咖啡館「鄰里交通環境改善計畫」推動與實施經驗分享、舉辦「鄰里交通環境改造計畫實施觀摩參訪中正區新營里」、發展「社區友善安全交通環境行走空間及生態路網規劃草案、舉辦「社區友善交通環境工作坊」社區住民參與式營造共識會議。 成果概述 舉辦「溫和生活空間願景集」、「巡禮紫藤海光好所在」、「社區友善交通環境行動工作坊」三場次活動,邀集龍坡里、古風里、龍泉里等里內居住、租住或關心此議題的民眾及里長,走踏社區,從溫州街、泰順街、溫州街18巷、22巷、雲和街、新生南路三段10巷、22巷、和平東一段248巷等街道沿線單邊劃設人行專用綠標線談起,發想討論「社區友善交通環境營造方案」,如討論:取消路邊停車格、設置路外汽機車停車位、減少騎樓停滿機車、規劃友善交通環境與行走空間、生態綠廊路網等。 ================================================================================================================================================================================================================ 資料來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鄰里交通改善X社區參與式營造
關於廣州街徒步區改造推動計畫 計畫系列: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計畫期程:2000年 計畫範圍:廣州街(康定路至環河南路)、梧州街(桂林路至廣州街段)、 西昌街(桂林路至廣州街段)、華西街(貴陽街至加油站段), 主要位於萬華區富民里與青山里中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規劃單位:境群國際規畫設計顧問公司(89A)、陳傳宗建築師事務所(89B) 參與組織:青山、富民里辦公室 計畫簡介 規劃廣州街、梧州街、西昌街為時段性徒步區;改善街道鋪面、街道家具綠美化;提供公共服務設施;研擬徒步區設計準則,以供日後細部設計依據。 本區域是艋舺最早發展的商業與社會文化中心,處處都是早期臺北城的記憶,像是龍山寺、青山宮學海書院、育嬰堂...等與隨處可見的傳統街屋建 築,還有華西街、廣州街、梧州街夜市等著名夜市,在在保存了臺北市發 展的歷程。廣州街地區擁有強烈的文化意象與歷史資源,可惜的是,這裡仍存有老舊社區的通病:環境失調、原本的公共設施和資源配置落時、產業競爭力低落,還有遊民問題等社會負面印象。所以廣州街地改計畫希望提供一個完整的規劃,改造生活環境,串聯開放空間、文化與商業資源,進而帶動產業發展。 計畫的參與者包括地區居民、商家、龍山寺、學校、社 區團體和規劃專業者,在多次的會議後,他們決定建造一條串聯華西街觀 夜市、龍山寺、廣州街、梧州街等景點,利用綠化、整體街道家具的設 置、文化活動的提供等方式來形塑出具有傳統地方特色的徒步街區,釋放 ...
廣州街徒步區改造推動計畫
2018都市再生街區經營影像記錄計畫 一、緣起: 為落實由下而上之城市治理及社區參與的理念,臺北市自92年開始推動繪製社區地圖,並自94年加入社區故事的撰寫,歷年辦理「發現臺北、願景臺北:社區地圖(故事)」相關計畫,讓社區居民在工作坊與說故事的過程中,發掘本身社區的特色並凝聚發展願景,最後由社區居民合力描繪未來生活的願景藍圖,經由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空間,並透過不同主題的演講與工作坊,不斷討論、觀察,描述記錄社區環境並凝聚社區共識。自92年至96年,共輔導25個社區團隊參加,並完成41個(張)社區地圖。 本案係延續社區地圖(故事),至97年度因應影像攝影技術之普及性,轉以輔導社區居民透過動態影像記錄方 式發掘與反思在地(社區)議題,截至106年度止,本市街區經營影像記錄已有120部影片產出,多元呈現臺北市社區風貌及議題。 為強化本市推動都市再生業務,本(107)年度的計畫將回顧過去近10年的累積,盤點歷年120部社區影像,並更進一步整理及分析社區影像未來之趨勢,同時回饋相關資料與本處未來將建立之資料庫進行嫁接。透過影像,不只能與廣大社會民眾針對各式議題進行對話,由民眾手持攝影機拍攝下來的影像也同時記錄了臺北市各個時期的城市與社區樣貌,多年之累積足以建置專屬本市之城市影音庫,提供更多從事社區相關工作及影像工作者,瞭解本市在地特質,提供後續連繫、發酵之機會,此外借重影像傳播與擴散之特性,提升都市再生的正向影響力。
2018都市再生街區經營影像記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