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都市空間改造計畫
計畫期程: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計畫相關網站:
計畫簡介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從2002年起推動『都市空間改造計畫』,鼓勵社區規劃師與市民參與都市空間實質環境的改善行種,2002年度計畫主題定為『都市入口意象(City Entrance-大家一起來打造臺北新意象)』,期許臺灣首都城市「臺北市」能加強『臺灣的國際門戶』整體景觀意象,並塑造獨特之都市魅力與風格;2003年度起將設計範圍設定為公共建築物前廣場與街角空間改造,以期深入社區生活角落之環境改善與公有建築物之意象改造。另外因應行政院的社區風貌營造計畫,臺北市政府也鼓勵與協助社區團體踴躍參與,爭取中央補助資源,轉化為社區生活品質之提昇。
計畫操作方法
主題一:都市入口意象
本主題是以客觀科學的景觀理論為基礎,經專業團隊、社區民眾、社區規畫師、民間組織、國內外學者專家共同合作參與,重新檢視臺北市都市入口意象元素,進而促進市民對於臺北市地域範圍之認知,並使市區街道結構及自然地形紋理緊密連結。因此,除研議全市性都市入口意象計畫外,並就行政界線、核心發展區與地區性之入口等不同意象特質,劃分層級並就潛力分析結果評選出五十處入口意象潛力點,進而訂定短中長期發展執行計畫,循序漸進地推動臺北市都市景觀改造,達到增益都市行銷、增添城市魅力與創造市民記憶空間之目的。
2003年起推動「都市空間改造計畫-都市入口意象」程序2002年地區環境改造計畫「都市入口意象(City Entrance-大家一起來打造台北新意象)」所建議潛力地點,已公開甄選方式,評選5處辦理規劃設計工作,並期能逐年實現臺北市入口意象塑造之工作。
主題二:公共建築物前廣場暨週邊地區與街角空間改造
街道與廣場是都市主要的開放空間,也是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場所;它們於空間與社會意義上,正如一間房子/家庭的客廳一樣,是個容納多元活動進行與情感交流的空間,對內提供如休閒、教育、親情交流、資訊交流及吸收知識等日常生活機能,對外則是個與朋友/社會接觸的場域。街道與廣場上人們的活動形式與內容展現了都市的生命力、內涵與其深藏的魅力,都市發展局期藉由改造臺北市的街道與廣場空間,塑造臺北市更迷人的風情,並提供市民更多元的活動機會。故2003年起推動「都市空間改造計畫-公共建築物前廣場暨週邊地區與街角空間改造」,即以公開甄選方式,選出具有代表性、活動特性與設施現況窳陋或不足之地點;最後評選4處辦理規劃設計,其經由民眾參與的過程,而提出空間改造之建議。
主題三: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
一個得以永續經營的社區風貌營造機制,應包括全市性社區營造中心的成立、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地區發展計畫、社區規畫服務中心的資源平等機制建立,並藉由青年規畫師培訓計畫以為新血不斷加入與社區培力,加上社區規畫師制度之總體檢,以為一個完整城鎮地貌改造與社區規劃參與的整合體制之完成。本府推動「新故鄉社區營造-社區風貌營造計畫」,係希望經「由下而上」之社區參與程序,由社區針對各種推動主題或社區議題,輔導社區自主提案申請中央補助,並由市府協助爭取經費並加以協助執行,以為永續機制的建構。
本計畫整合中央及台北市所能提供之社區營造資源,執行時確實落實「社區提案」原則,除函知各區公所轉知各社區發展協會等立案民間團體提案,並鼓勵社區與本市之社區規畫師、社區規畫服務中心共同提案,再由本府都市發展局彙整並組成社區風貌營造計畫評審委員會進行初審,再送由營建署與文建會進行複審決選。計畫執行時,以社區居民需求及共識為基礎,經由專業者與社區居民共同檢視社區環境,找出問題,來提出創意且務實之改造策略與方案,進而打造屬於大家共同的「新故鄉」。
計畫各年度執行成果
2002
- 都市入口意象
2003
- 都市入口意象
- 公共建築物前廣場暨週邊地區與街角空間改造
2004
-
社區新願景
- 惠安「心」願景生活圈
2005
-
社區新願景
- 全安社區都市空間改造計畫
- 大安區德安里生活圈營造計畫
2006
-
社區新願景:
- 泰和親山綠廊生活圈營造計畫-健康與生態
- 祖師廟社區新願景生活圈營造
2007
- 臺北市友善社區示範計畫先期規劃案
- 活化臺北縣市鄰河社區規劃案
2008
- 都市型生態社區創意規劃
- 臺北市友善社區營造點示範計畫
2009
- 臺北市友善社區示範營造點規劃設計
- 都市型生態社區創意規劃
- 臺北市友善社區營造計畫
- 臺北市都市型生態社區創意規劃案
2010
- 住宅社區推廣設置再生能源計畫
2011
- 臺北市社造總盤點暨發展策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