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大里杙老街
  • 關於此地景:

早期烏溪流經大里讓大里渡船頭岸在乾隆年間成了臺中最繁榮的地方,大里老街也因交易買賣而繁榮興盛,大里也成為「臺灣第六個繁榮的城鎮」。後因烏溪泥沙淤積、河川改道,加上後來基隆和高雄成為台灣主要對外貿易口岸,和台中的繁華區移往今台中車站,讓繁華的大里,也逐漸趨於平靜,如今僅保留當年的大里杙站、和約兩百公尺紅磚道鋪建的大里老街。

  • 作家作品的描述:

90年12月14聯合報副刊----渡也<老街又回來了>:

"近水樓台,大理街因此商家雲集,街道兩旁的「亭仔腳」騎樓,以及全台唯一的「捲簾式屋頂」凡此種種皆讓大里抬頭挺胸,講話大聲。"

"賣食油、豬肉、水果,賣雜貨、鐘表、衣服的居民都是演員,在老街的舞台演出,而老街也是演員在時間的舞台粉墨登場,表演老街的肢體、表情和心情,和其他縣市某些老街比賽演技。"    

摘錄自路寒袖主編〈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行走的詩〉P280-285

渡也〈大里杙老街〉

三百年前這條老街

是大里杙的華爾街

 

如今‧‧‧‧‧‧

 (本詩摘錄自〈獻給臺中的五十首地景詩───行走的詩〉,詳細請至各大圖書館及網路、實體書店購買閱覽)                                                                                                                                                                                                                                                  

  • 實際地景狀況:

從中興男宿後方的大明路接爽文路後直騎約10分鐘就到了,其實車況並不擁擠,或許是因為最近的陰雨使得來人與店家都不甚多。而雖然沒有當年的繁華盛況,不過依然有一定的客流量與商機。

早期烏溪流經大里讓大里渡船頭岸在乾隆年間成了臺中最繁榮的地方,大里老街也因交易買賣而繁榮興盛,大里也成為「臺灣第六個繁榮的城鎮」。後因烏溪泥沙淤積、河川改道,加上後來基隆和高雄成為台灣主要對外貿易口岸,和台中的繁華區移往今台中車站,讓繁華的大里,也逐漸趨於平靜,如今僅保留當年的大里杙站、和約兩百公尺紅磚道鋪建的大里老街,老街上僅剩以慶源堂為主老屋木造建築結構,已不見當年繁華。來大里老街前先了解大里老街的往事,較能想像這裡過去繁華之景;雖然碼頭位址能保存在老街盡頭,但過往的建築景觀也不復存在,可以發現店面是狹窄長型,主要原因是當年租金十分昂貴,不難想像過去這裡的繁榮。另外深具特色的部分,就是騎樓與房屋的屋簷分開的「亭仔腳」,相當值得一看。而當年鼎鼎有名的鹹菜桶也早已閒置,改為用藍色的塑膠桶醃製鹹菜了。當下訪問那裡的耆老,他們說雖然大里老街和國光路是平行的兩條可是卻彷彿為現代化與傳統街道的代表,而當地人心中最具代表的不是"亭仔腳",不是鹹菜巷,而是當年的"到栽榕"。這株榕樹是已到栽的方式種植的,其意義為"榮"到了的意思,即希望繁榮之景能再次到來。如今雖然繁華不再但是那株到栽榕的綠蔭已成為當地的老人與稚子的嬉戲、休憩的好去處,也是老街當地居民們的精神象徵。

照片:

老街入口大里福興宮大里福興宮當年的碼頭兩人高的鹹菜桶取代鹹菜桶的藍色塑膠桶老街一景老街一景倒栽榕

  • 踏查者:柯承恩、張書衡、陳冠邦、吳秉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