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台灣大道
  • 關於此地景:

戰後的中正路

清代時期,臺中至沙鹿已有路可通行。台灣日治時期在市區改正後,櫻橋通已建設成型,1939年臺中州再將原為12公尺寬的兩線道路的台中沙鹿道列為指定道路。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初期,櫻橋通改為中正路,中正路週邊區域為當時臺中主要的都市發展區域(日治市區改正區域),而五權路段後到今日台中港沿線均為農田鄉村景觀。

1956年,臺灣省公路局開闢由東海大學往返臺中市區的班車。

1958年,臺中港路舖設柏油路完成。

1960年,7月1日命名為「台中港路」、「中棲路」

1962年,臺灣道路依公路法予以分級編號,臺中港路與中棲路編為縣道134號。

1970年代,為配合十大建設臺中港的興建與中山高速公路臺中交流道的設立,開始將台中港路拓寬成50公尺的八線道路。

1978年,全段道路升格為省道臺12線路段的一部份,並將終點自台中港路、五權路口延伸至中正路上臺中車站前。

2002年,為了促進臺中以及中臺灣的城市發展,部分企業界、學術界人士,首度發起了臺灣大道的計劃。

2011年,10月臺中市政府民政局正式開始執行將中正路、台中港路、中棲路整併成臺灣大道計畫並首度使用副名稱,也就是臺灣大道和原來的路名共存。

2012年,7月1日,「臺灣大道」正式掛牌。

2013年,8月沿臺灣大道設置的臺中市快捷巴士藍線優先路段(台中車站至靜宜大學)陸續動工,原車道進行調整。

2014年,7月1日臺灣大道全線路牌整編已完成,原路名中正路、台中港路與中棲路正式走入歷史。

2015年,7月1日為因應同年7月8日台中BRT藍線路線轉型為臺灣大道幹線公車。

  • 作家作品的描述:

何澄祥-<台灣大道揭牌儀式>

我提早到了現場,民政局的人員居然都知道有我這號人物,幾位科長都過來打招呼,接著主持人陳台長及史吉福、區公所人員、民意代表、記者等認識的人還不少,包括台中市四位刁民之中的陳炅宏和陳家彥也出現,他們認為我是屬於雲端的第五位刁民。當民政局長王秋冬出現的時候,我就上前和他就台灣大道的事情數落他幾句,明知道我可以代為說明台灣大道的緣由,卻不懂得利用我幫他擋駕。

  • 實際地景狀況:

臺灣大道(英語:Taiwan Blvd),是台灣臺中市一條掌握大台中地區經濟動脈的道路,共分為十段,為目前台灣分最多段的道路。由原「中正路、台中港路、中棲路」三條幹道整併而成;全線均屬於省道台12線,東起臺中火車站,西至梧棲區港埠路,總長約24.2公里,寬約50~140公尺。起至臺中車站(連接建國路),串聯台中中心商業區、七期重劃區、台中交流道(朝馬地區)、台中工業區、中部科學園區臺中基地,終點至臺中港區(中突堤檢查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