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未來新選擇,老年生活不孤獨

 

 


         在柯文哲市長上任後的天橋拆遷計畫中提及拆除華江整宅之天橋,引起當地居民的反抗,進而使我們注意到華江社區,發現華江整宅及天橋極具特殊性及歷史,便走入社區與楊華中里長及高傳棋老師進行深度訪談,也與在地年長者進行交談,進而發現老人長照及文史工作室在社區皆有其重要性,並且發展良好,但也有各自的優勢及盲點值得繼續探討。
 
關鍵字: 天橋、華江整宅、老人長照、文史工作室
 
 

社區簡介
         華江社區位在臺北市的西隅,也就是萬華區的西側。西邊即是淡水河,南邊銜接著東南亞最大的市場-環南市場,北方便是廣州街、華西街,具有便利的交通易達性,這也是因為過去曾經是艋舺的第一碼頭。一九七零年代後,台北人數日益增多後,這裡從碼頭轉變成掩埋場最後轉變成現今所看見的華江整宅。
         華江整宅是一棟很特別的建築,是由當時有名的六位建築師所設計建造而成,從當時代的角度來看可說是非常前衛的一棟建築。理論上,華江整宅並非一棟住宅,而是四棟分別位在兩條大馬路交叉的四個路段,而這四棟建築物由天橋相連而成。此外,住商混合的特性也是華江整宅的特點,一二樓為商業使用,三四樓為住宅,一樓挑高、二樓騎樓、三樓還有空中花園!住宅的中間還有一棟公有的水塔,可說是資本主義下的社會實現。然而現在因為萬華榮景不復存在,這裡的二樓也不再從事商用,居民紛紛拉下鐵門,二樓騎樓也成了住戶的廚房、浴室或曬衣區。
         在社區的西側,鄰近淡水河處有個很大的綠地,名叫「雁鴨公園」,萬華區有三大特色之一,西門區嘻哈文化、萬華區古蹟文化,另一個就是華江社區的自然保護景觀-雁鴨公 園,它也是世界上少數的「都市型濕地」。很少有濕地能夠存在於都市這麼靠近的地方,而這濕地的優越的環境造就出豐富的生態多樣性,也因此吸引眾多雁鴨來到此地,故命名為「雁鴨公園」。華江社區每年都會舉辦「華江雁鴨季」結合教育、保育、復育及研究的理念,讓社區居民及在地學校一同參與華江濕地的經營管理,也塑造濕地的生態永續的未來願景。

 

訪談結果與討論

一、里長辦公室

1. 華江社區銀髮活動豐富多樣

         與華江里楊里長交流後,我們得知華江社區在社區活動方面十分的活躍,大概有1~20個社團活動,幾乎每一天的白天到晚上都有活動進行。楊里長舉例到,在早上時會有圓曲舞以及體操班的活動,之後會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舉辦健康講座,然後在午餐時間讓老人一同用餐。之後下午的時間,老人可以在這裡下棋、打麻將或者是唱唱卡拉OK,社區裡的媽媽們在下午處理完家務事後,也可以到華江國小的媽媽教室,互相學習烹飪、裁縫的技藝,作為生活上的調劑。而晚上當然也沒有缺席,在華江國小的地下室有著聘請專業老師來做太極劍的教學,也有請了老師來教導學員們唱歌的歌唱班。而兩個月也會舉辦一次老人會的活動,在這活動上是讓老人們聚會,分享一下自己最近的生活體驗還有唱唱生日快樂歌。在楊里長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發現里辦公室對於老人的社團活動實在下了許多功夫,在華江里的老人們也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可以讓他們選擇,不管是調劑身心或是學習新技藝都有。而里長傳播這些社團資訊的方式,除了透過傳統的口語或書面外,他們也用上了社群軟體 (FB) 以及即時通訊軟體 (LINE),方便讓更多人迅速得知消息,而不大會用智慧型手機的長者們也不用擔心,里長也舉辦了教導大家如何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課程,對於長者生活的用心可見一般。

2. 華江社區照顧關懷老人參與熱烈,但資源仍然不足

         在12/5參訪當天,里長便約我們到華江里的社區關懷據點實地參觀,此據點位在進入華江雁鴨濕地的水門一旁。而我們來訪的當天,也剛好遇到市議員來查訪。里長告訴我們,他們和社團法人中華洪門大蜀山社會關懷協會合作,每個禮拜ㄧ、三、五在這裡舉辦活動。早上是請醫院的護理師或者醫師來進行健康講座,之後會有專業的教練來帶領老人運動,中午是老人們的共餐時間,而下午則是讓老人們下下棋等娛樂。這個活動從一開始2~30人的參與,到現在5~60人的參與,不但有常客的支持,也有許多其他里的長者聞名而來。

3. 華江社區照顧關懷活動期望目標

         里長在過程中也透露了,他們這些活動不只是需要洪門大蜀山社會關懷協會而已,也仰賴了多方的社會資源,所以他也希望市議員不分黨派、意識形態,在參訪完後可以為他們爭取壹些經費,好讓這些照護關懷活動可以擴大服務更多人。在講座結束後,我們也對參與的老人做了簡單的訪談,他們認為這樣的活動讓他們可以不用在家裡那麼無聊,而在這裡也可以認識一些人,聊聊天,更有些長者認為來這活動可以得到新知,訪談過成中大致可以了解餐與的長者們大致上對活動都時分滿意,而這也卻時改善了他們的老年生活。洪門大蜀山社會關懷協會林偉理事長,之後也告訴我們,他期許這樣的活動明年可以讓服務人次再次擴大,達到一萬五千人次,而除了政府補助外,他也希望有更多企業社會資源能夠進入這樣的活動之中。

 

二、台北水窗口

         研究此社區時,我們對於華江整宅與環形天橋特別有興趣,因此與高老師交流的過程中,也特別著重華江整宅的歷史與其對居民的意義。

1. 華江整宅的好品質,居民不了解

         訪談的過程中,高老師多次強調華江整宅是品質優良的社區型住宅。華江整宅由知名建築大師沈祖海、陳其寬、黃寶瑜、高而潘、虞曰鎮、郭炳才等人所設計,從住宅設計、採光通風到建材選用、美學考量,都是當時匠心獨具的構思。因此,歷經近五十年,華江整宅仍完好如初。雖然建築外觀已過時,但卻比許多現代建築還持久,外牆磁磚、地板、樑柱等等絲毫沒有剝落毀損。

         高老師更帶領我們親自走訪各個樓層。挑高的一樓是傳統建築少見的形式,有派出所、幼兒所,也提供商家進駐。高老師提到民生社區與華江社區都是台北的老社區,比起民生社區充斥著咖啡店、文創店,吸引許多觀光客前往,華江社區的商家更符合當地人的需求,也保留了歷史的痕跡。

         此外,台灣傳統建築中,只存在一樓的騎樓,卻在華江整宅中提高到二樓。這種創新的形式讓採光更充足,一日之間光影千變萬化;通風更良好,不用擔心衣服、棉被曬不乾;居民也可以更自由地在住戶之間穿梭。

         一踏上三樓,彷彿進入都市的桃花源,外層的建築體將三樓的空中花園與大馬路隔開,也讓其免於颱風的侵襲。空中花園顯得安靜清閒,居民在此蒔花植草,在露天座位享受美好日光。華江整宅中心有一座大型共有水塔,供應全體居民;跳脫傳統建築每一棟頂樓都有一座水塔的形式,讓環境更加美觀。另外,華江整宅還有八種樓梯,共一百二十座,串連起居民的生活。

         然而,這樣品質優良的建築,部分居民卻嫌棄他醜陋、過時,希望能盡快都更。許多居民雖居住得宜,卻也不了解華江整宅的特殊性。台北水窗口成立近一年來,除了積極免於環狀陸橋被拆除,更努力進行社區宣傳、深耕地方。台北水窗口透過書籍、講座、走讀等活動,帶領居民認識華江整宅、甚至是萬華的故事,培養居民對華江整宅的認同感,了解自己所生長的地方之歷史底蘊。

2. 深耕地方,作為年輕人的榜樣

         高老師形容華江整宅為「資本主義下的社會住宅」,其少見的共有設施是許多碩博士的論文研究題材。獨特的建築體使光影隨日照方向不同、隨季節遞嬗,呈現多種樣貌,也因此吸引眾多攝影師、廣告商、MV商前來取景。而拆天橋事件後,華江整宅引起更多人關注,同時台北水窗口開始舉辦各式講演活動,越來越多人前來了解華江整宅的歷史人文,紀錄其非「硬體」層面的故事。

         高老師認為年輕人才是未來的希望,希望透過自身的努力,作為年輕人的榜樣。同時,和年輕人一起深耕地方,甚至全權放手讓年輕人去執行。透過發掘與培養下一代,達成文化的恆久傳承。

         隨著陽光緩緩灑入二樓騎樓,我們與高老師的訪談也進入了尾聲。一個約莫六歲的小孩騎著腳踏車出門嬉戲,跌跌撞撞卻又活力四射。小孩就像是一株小苗,從小開始灌溉,讓他了解居住地的文化底蘊,長大後才更有機會為家鄉綻放燦爛的花朵,結成飽滿的果實。

 

研究反思與建議

一、社區能力有待建構

         我們發現,即便華江社區銀髮活動豐富、青年意識正在茁壯,為社區努力的人卻少之又少。前者可說只有楊里長、林先生主辦,後者則由高老師獨挑大樑,其餘社區居民大多單放面地接受。也就是說,付出者屈指可數,缺乏中間地帶的協助者,而接收者眾多。

         我們認為華江社區的能力有待建構,也就是「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強調社區能力建構必須引起由內而發的改變,且能歷經時間考驗,達成永續發展(2009)。華江社區的居民目前還處在認知社區問題的階段。未來除了單一的推行者,華江社區的其他成員須有權力、能力去解決社區的問題,並能夠採取實際行動、為社區付出。

         訪談中,里長提到未來希望有更多人力、資源一起舉辦社區活動;高老師也期許未來年輕人可以一起加入深耕社區的行列。我們建議社區持續經營社區認同,並可嘗試在每次活動中,提供居民一個「舞台」。例如銀髮活動邀請老人說故事、分享一技之長等等;青年活動培養走讀人才,以不同觀點講述老萬華的歷史。以拋磚引玉的方式讓居民知道自己有機會主動給予,鼓勵居民提供任意形式的活動,進而培養他們自發為社區付出的能力,從接收者成為給予者。

二、各社區組織缺乏整合

         華江社區中有各式各樣的組織,包含社區發展協會、里辦公室、文史工作室。各個組織有各自的強項,專注發展自己的強項,能達成該方面的深度,卻也容易產生盲點。我們認為組織各司其職的同時,能夠定期交流,並訂定整體目標,以串連社區發展的廣度。

三、社區活動分群明顯

         如第二點,華江社區的各組織舉辦多元活動,但活動之間缺乏交流,活動參與者「各玩各的」,居民缺乏完全參與感。就此方面,楊里長以「萬華青山祭」為例,青山王繞境在夜間舉行,活動盛大、有聲有色。卻有居民抱怨:「為何在晚上遶境?吵得住戶不得安寧。」青山宮是一座陰廟,因而活動必須在夜晚舉行,然而居民卻不了解其廟宇的本質。由此可見,居民雖明白青山夜巡為萬華的一大祭典,其意義傳達上卻出現了斷層。即便居民身處活動其中,也缺乏完全參與感、存在疏離感。建議活動之間能夠定期交流,讓局內人能以局外人的觀點檢視自身的盲點。例如,青年偶爾能參與銀髮活動,將自己努力的成果與老年人分享,同時瞭解銀髮活動的內涵。

 

研究結論與意義

一、華江整宅特殊性

         華江整宅,如同前述是一個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住宅區,這樣傳串聯型的住宅區帶給居民使用的方式以及互動與一般社區一定有很多不同之處,但這次到訪只探查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建議未來可以深入社區進行更多居民的訪談,了解社區更加常態生活的運作方式,雖然此次訪談人物都十分具有代表性,但人欠缺居民對於社區發展的看法及認同度的了解。

二、把功課做好做滿

         進行社區訪談前,千萬要對於社區整體有基本的了解,在本次社區訪談中較為忽略的是針對社區歷史部分的了解,或許是因為做社區傳播與發展相關的議題,所以讓我們進而忽略社區的過去也會影響社區現在的發展狀況,所以談到社區過去的歷史部份確實有很多是在網路上便可得知的資訊,但我們卻似乎很陌生,所以在進行社區訪談前把每個面向的知識都充足了,相信會有更多的收穫。

三、問到對的問題

         很幸運地這次可以約到楊華中里長以及高傳棋老師,畢竟兩人都在社區深耕已久,對社區的了解自然不在話下,所以任何我們所問的問題都能夠得到相對應的答案,這是這次訪談中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情,因此先釐清你的研究題目,找出與研究提目相關的利害關係人,便可以從他們身上找到你所需要的解答,還有要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準備,畢竟邀約訪談及等待皆需時間,倘若不提早邀約,可能就會錯失機會,最後,在訪談中時間有限,千萬要記得提早準備好問題,讓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最重要的解答。

四、不同時間點,不同議題

         社區發展是一件持續進行中的事情,當一個問題被解決時,可能就會有另一個問題出現,所以在未來與現在社區需要探討的問題可能不盡相同,因此,文獻及資料雖具參考性,但不能缺乏的還是親自走入社區調查,你才會明白現在社區真正面臨的是什麼挑戰,就如同我們當初選定題目的動機是天橋拆遷事件,但當我們進入社區時,這見事情其實早就已經被解決了,而如今社區正在討論的已經是是否要在華江整宅中搭建電梯的議題了,過去的事情當然值得探討跟紀錄,但不能忽略的也是社區現在正在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2009). Capacity Development: A UNDP Prim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dp.org/content/dam/aplaws/publication/en/publications/capacity-development/capacity-development-a-undp-primer/CDG_PrimerReport_final_web.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