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其前身为“直隶女学堂”,始建于一九零六年。学校先后更名为“直隶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河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河北保定女子中学”、“要武战校”、“保定市第十七中学”、“河北省第二外国语高中”。学校现为国家级外国语学校,河北省示范性高中、特色办学窗口学校。
    学校坐落于保定市高新区,占地面积占地面积180亩,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育人氛围浓郁,拥有现代化的艺术楼、体育馆、田径场和高标准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公寓等。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每间教室和办公室都安装了信息传输接口,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搭建了联系和交流的平台。学校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雅的自然景观,功能性、人文性、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使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成为了莘莘学子成长的乐园。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全面育人、文理兼重、突出特色“的办学方针,以个性发展为前提,以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科研兴校,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十年来,学校先后培养出了7位省市状元,高考升学率、本一、本二上线率一直位列保定市区榜首,各学科均为保定市优胜学科。两年来,在英语大赛、奥赛、SK 状元榜、河北省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等各项比赛中有 786人次获奖, 100多人获高考加分资格,38人被保送进入名牌大学。48多人因外语成绩突出,被提前录取,35人免费前往意大利留学。2009年,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又有穆作栋等89名同学通过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付橙轩等12名同学被山东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提前录取,杨冰、杨雪同学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是学校不变的承诺。

历史沿革

直隶女学堂 
清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日,既公元一九零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直隶藩司增韫就省城育婴堂内创办“直隶全省女子学堂”,收七岁至十五岁的女童入学,此为省城女学之先导。

 

  此碑系建校时所刻制,由直隶藩司增真韫题字,镶在校门上方。后学校多次易名,石碑一次次被覆盖,1995年,学校进行基建,拆除校门时被发现,此前几十年不为人所知。此碑堪为我校悠久历史之见证。

 

冉楷

1906年(清光绪32年),直隶女学堂首任堂长,此为他的亲笔书信

 

 

 刘春霖

字润琴,系清朝末科状元,1908年任直隶女学堂第二任堂长 

刘春霖题写的对联 

 

樊榕

1909年为第三任堂长,此后直隶女学堂更名为直隶女学校

 

樊榕题写的对联

 

王化民 
字永苏,河北清苑县人,一九二五年毕业于女二师,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毕业后回母校,先后两度任校长,其间多有建树,对女师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王化民的努力下,女师建立了一整套系统完备的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

 

王化民时校刊

 

  从直隶“女学堂”到“女二师”的阶段,多数堂(校)长系科举出身,如首任堂长冉楷,系清朝优贡,继任堂长刘春霖,系清朝末科状元,第三任堂长樊榕、第四任校长范廷容、第五任校长燕士奇皆为科举出身。

  清苑县志中有所记载。

悠久历史 峥嵘岁月 
历史上的“女二师”,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建立地下组织较早的学校之一,一九二四年便建立地下党支部,李培之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的教育下,一大批 有志青年从这里走向革命道路,成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李培芝、张锡媛、田秀娟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培芝 
1924年4月,在女二师读书时,由中共保定小组组长张廷瑞介 绍加入社会主义共青团,1925年春转为共产党员,同年5月建立女二师党支部,李培芝任支部书记。1925年初,李培芝介绍张锡媛等加入社会主义共青团, 建立女二师团支部,李培芝任书记。1925年4月,李培芝等在女二师建立了中华全国各界妇女联合会保定分会,李培芝为主要负责人。 
李培芝系王若飞同志的夫人,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长。

 张锡媛 
系女二师学生,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并由李培芝介绍加入共青团。 1925年去北京,认识了李大钊、赵世炎等党的领导人,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党领导的国民会议促成会的活动。大约在1925年下半年,被党组织送往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中山大学与邓小平同志相识。1928年张锡媛在上海与周恩来、邓颖超、邓小平、朱月倩、霍步青为一个党小组。就在这一年张锡媛与邓 小平结婚。

田秀娟 
河北省顺平人,一九三六年毕业于女二师,一九三八年参加革命工作,一直从事妇女工作。曾任晋察冀地区妇救会主任、冀中区妇联主任、解放后任河北省妇联、华北大区妇联主任、全国妇联副部长、部长、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等职。 
田秀娟同志为孙毅将军夫人

 

河北保定女子中学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由于敌人的欺骗宣传,保定市大批教师、学生随敌逃往北京(时称北平)。当时,军管会将留在保定的中等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召集在一起开会,进行政策教育,揭穿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稳定情绪,解除顾虑,建立了联合中学。

  随着平津战役的发展,逃亡的师生陆续回保,冀中教育处负责办理收容工作。1949年3月20日,将联中师生与返保师生合拢一起,分别建立了一中、二中、女中、保师四所学校。

 

保定女中,从五十年代起就是保定市、河北省的重点中学,一九五五年还被确定为由教育部直接领导的全国十所重点中学之一,堪称名副其实的”小宝塔“。学校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有的在文教卫生战线做出突出贡献,有的在理论宣传和外事活动中展示出卓越才能,有的在领导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解放初期,女中学生开展向志愿军学习活动,有的班被授予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孙生禄班”

 

要武战校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通过发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通知》中指出,“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个通知的通过,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当时的保定女中,和全国的中小学一样,开始停课闹革命,不少教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学校领导被打成“走资派”,关进牛棚,接受批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学校陷入派性斗争。特别是江青提出“文功武卫”的口号后,造成“全国内战”的局面。尽管中央作出停止串联、一律返校的决定,并连续发表社论,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动荡局面的加剧,学校仍未真正复课。

  196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我校一大批学生和全国中学生一样,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内蒙建设兵团。

  1969年,在工宣队、军宣队的帮助下,我校两派群众组织实行了大联合,成立了革委会。从这时起,学校名称为”要武战校“。也是从这时起,学校招生时男女兼收,结束了我校长达六十余年的女校历史。

  当时学校建立学工学农基地,师生轮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76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我们的国家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从此,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