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時村屋
台灣光復初期,霧峰還有許多土埆厝。土埆厝的建築方法很簡單,就以原來的土石夯實當作地板,牆面底部怕淹水時融化,會取用石頭堆砌而成,較高的牆面,用泥土混雜著稻殼和稻草稈,自製土磚,砌到適當高度,以粗大的麻竹當作樑柱,厚實的刺竹當作衍樑,屋頂上蓋滿厚厚一層的乾茅草,屋前用竹篾編個可以左右移動的掛門,牆上留方孔當作窗戶。建築經費低廉、大人小孩都可以自己動手,冬暖夏涼,堅固耐用,一般民眾大多這樣打造自己的家。
稻稈處理舊習
在那個年代,水稻收割以後,常把田裡成堆的乾稻稈,放把火燒掉。一方面消滅乾稻稈裡的蟲卵,另一方面為稻田增添一些灰分肥料。
民國三十五年農曆三月七日,霧峰的某位農夫依照慣例焚燒乾稻草。意外地吹來一陣大風,燒著的稻稈迎風而起,星星之火飛上土埆厝的屋頂,眾多茅草村屋被跳躍式的火種引燃,不一會兒的功夫,甲寅村附近的村庄陷入了火海,許多無辜的村民,變成了無家可歸的難民。
祭典活動的起源
事後,霧峰甲寅村(改制後改稱甲寅里)的居民,為了提醒大家小心火燭,曾在民國三十七年、四十八年分別舉辦過盛大的祭典。也許是上蒼保佑,或許是居民提高了警覺,從此以後霧峰不再發生嚴重的火警。民國六十年大家約定,每隔十年舉辦一次盛大的祭典活動。
記錄難得的大法會
民國一百零一年春天,難得的大法會又將舉行。我利用清晨車輛較少的時候,拍攝難得的街景。也利用黃昏車多的時刻,站在陸橋上,記錄這段歷史。也想借用這個典故,提醒社會大眾要小心火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