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醫院周邊地區公共開放空間改造計畫-2
《雁鴨與牠的快樂夥伴》
2018臺北市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2.0前期規劃 一、緣起 臺北市重視社區培力,積極引動社區/社群參與地區環境改善過程,發現社區居民與公務部門間需要有了解社區規劃與需求的專業者扮演協調角色,於88~99年間創立「社區規劃師」聘任制度協助社區凝聚共識並參與相關計畫。此外為普及前述理念,本府亦招募學員進行講習培訓,辦理青年社區規劃師(89~100年)、儲備社區規劃師(101~103年)、社區營造人才(104年~106年)、都市再生學苑(107年起)培訓,培養持續參與社區工作的種子。 另本府自98年推動羅斯福路沿線綠點生活軸營造、101年油杉麗水永康綠點生活圈營造,將議題社群引入地緣社區,試圖累積地緣社區自發轉型能量。102年起研議在萬華、大同區打開社區多元「綠生活空間營造」的可能範型,作為都市計畫下法定公園及綠地外之輔助系統,並強調過程中結合社區參與推動、後續由社區維護管理。 103~106年延續綠生活空間營造,申請內政部營建署城鎮風貌型塑整體計畫的補助項目-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分別提出「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空間媒合計畫」、「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 matching fund」、「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再生策略地區Open Green matching fund」、「臺北市社區規劃師駐地輔導計畫Open Green 生活友善空間」計畫,持續徵求社區自主提案,媒合相關社區規劃人才協助輔導,完成61處改造點,已創造許多社區綠生活空間的改造範型,並持續累積社區後續自主維護管理之能量。 為求持續精進並提升社區空間之品質,本(107)年度將梳理歷年操作經驗,針對過去4年之操作機制、案例、改造過程及後續維管情形進行分析研究,媒合專業者進行輔導,並嘗試突破過往單點式的空間改造,盤點鄰近可串聯之空間,由輔導團隊及專業者與社群共創,進行串連型空間改造及經營規劃之示範實驗,期望改造能量由點拓展至面,提升整體空間營造成效。 107年將透過歷年改造點社區空間診斷,釐清各改造點團隊在空間經營及維護管理上面臨的困難,針對各改造點團隊後續應負起經營、管理之責任,提出可行操作機制 (Open ...
2018臺北市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2.0前期規劃
戀戀溫泉-社區參與推動「北投親水溫泉公園」
真善美-雙和社區公共環境規劃
連結綠帶與藍帶的鈕釦
仙跡岩物語
景美溪堤岸木新里段環境改造計畫
《健康、唯美—吉慶社區》
傳統木材街之風華再現
師大社區藝術綠廊之重塑
日善里學園環道拓建計畫
萬華區大理街社區公園彩妝計畫
親溪‧清溪-福林橋至士林橋段雙溪藍帶空間規劃設計
臺北市智慧科技城市示範計畫
富民生態公園(富錦里)
《南機場 幸福宅配》
綠色萬芳-萬芳社區登山步道及公園、社區人行步道系統改善計畫
《生態綠地。惠我安康》
關於友倫在家嗎 天母羅友倫故居再生行動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士林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天母綠玉聯盟 聯絡資訊:天母綠玉聯盟 =================================================================================================================================================================================================================== 計畫簡介 自2013年6月30日的一場「天母國小附近國有地地上權招標案說明會」起,週邊居民自 主發起反對開發聯署,於是7月26日天母綠玉聯盟成立,在過程中,提案團隊看見了公共資訊無法有效傳達而產生的衝突,也看見了天母有著豐富的歷史、 生態資源,也意識到了羅友倫故居可以作為開啟社區凝聚、創造地區想像的潛力點。因此本計畫期盼以「尋找文化資產再利用社區模式、串聯地區議題社團、創造天母地區議題及資源公共平台」為目標 ,並運用「友倫在家嗎?」做為策略包裝。透過故居庭院清掃計畫、文史生態導覽、季節廚房、共食派對、天母地方誌、資源議題網站平台的方式,以歷史空間的深化與詮釋、生態環境的調查與紀錄,為地方建立系統性的認識,來串聯不同地區議題團體 ,最終形成天母地區公共事務的平台。 成果概述 1.友倫邀你來打掃-羅友倫故居清掃行動:動員居民一起清掃閒置多年的羅友倫故居,不僅改善環境也讓居民認識到社區的文化資產是需要被共同「照顧」的。 2.夜遊天母xPokémon ...
友倫在家嗎 天母羅友倫故居再生行動
關於手足舞蹈 松山區樂齡行動方案推廣平台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松山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臺北市松山區里人唯美學服團 聯絡資訊:[email protected] =================================================================================================================================================================================================================== 計畫簡介 提案團隊有鑑於社區人口的老化,鼓勵並關懷長者多多參與社區多元的活動,邁向「有氧樂活、擁抱健康、健康到老、臥病很少」,擬辦理體能運動班、擊鼓作樂班、音樂表演藝術班、都市田園音樂饗宴,並以松山區精忠里地緣優勢公園為起點與東榮里開心農場結合,促進社區全民身體健康體能運動,鼓勵運動健康營造為基礎讓全區里民參加體能活動並組成一個田園饗宴演奏會,共築社區凝聚力,營造友善健康樂活新(心)生活。 成果概述 舉辦系列活動,帶領長者體能活動 1.志工培力:從發掘志工著手,進行手舞足蹈志工培力訓練,歡迎學生以及孩子媽媽一起來當志工、學習與傳承,讓音樂打擊帶動親子關係,也帶出更多的服務高手。 2.活動過程、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體驗後,長者練習擊鼓作樂終於要上台表演,從60出到80多歲,親人或是外勞照護員陪伴練習,減緩失智病情,用老歌傳唱,節奏辦別,身體律動,刺激腦部統合訓練,有益與退化造成失智問題。 3.都市田園音樂饗宴:"都市田園音樂饗宴"也是一種共餐,在開心農場,長者們在都市農田欣賞音樂, 舞動肢體,盡情享受農園的美景,傳承社區在地文化,導讀社區美麗地圖。 ================================================================================================================================================================================================================ ...
手足舞蹈 松山區樂齡行動方案推廣平台
關於高年級實習生-社區熟齡人力活化平台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大安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 臺北市大安社區大學志工隊 聯絡資訊:[email protected] =================================================================================================================================================================================================================== 計畫簡介 有鑑於高齡社會及少子化時代之際,提案團隊希冀透過本計劃,活化在地熟齡人力資源,召喚區內對社區居民防災、長者居家照護、社區長者律動、人文歷史傳承有興趣的熟齡夥伴,偕同專業師資,共同組成人才庫與相關資源社群,由社區出發,服務尚未失能的健康及亞健康高齡長者,以辦理『達人大點名-熟齡人才資源盤點』、『熟齡共學堂-長者服務方案四大類課程進修與社群營造串聯』、『愛的微行動-四種熟齡者服務高齡者的實習行動』,期許彼此青春重現,帶動社區創造共好生活,除了做為融合市民與社會最好的橋樑,更讓每個年齡層都能得到均衡的照護與關懷。 成果概述 進行「達人大點名-熟齡人才資源盤點」:以大安社區大學金甌校本部作為基礎社群,發放紙本問卷,針對受訪者之志願服務經歷、專長等項目進行基礎資訊的累積,同時邀請其參與我們針對熟齡族群所規劃設計的一系列講座/課程,從中累積認同理念的民眾加入「高年級實習生」的行列。 舉辦熟齡共學堂:規劃一系列的熟齡共學堂,先邀請對關心長者陪伴、熟齡生活的民眾參與,從中醞釀共學社群,再串聯志同道合的夥伴,以在明年度進行社區熟齡服務工作。 1.「長者居家照護講座」介紹人類老化的生理變化與長者陪伴技巧,了解如何尋求照顧資源,學習腦力活化運動。 2.「社區長者保密防跌」教導參與者運用彈力帶搭配椅子,進行椅子操,從輕鬆的體適能遊戲中訓練肌力,保持平衡與強化核心肌群。 3.「生活圈地圖工作坊」帶領參與者走讀光明里,這是大安社大志工隊第一次從綠色景觀、社區符碼、公共設施、生活型店家四個面向,盤點社大所在的光明里生活圈,從中發現不夠友善的步行空間,及許多不曾發現的環境細節。 4.「社區長者居家安全講座」從情境的引導帶領參與者認識逃生的正確知識,學習正確的求生應變方法。 ...
高年級實習生-社區熟齡人力活化平台
關於相揪黃昏後-祖師廟埕古早味影展與街坊對談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萬華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好管家街區振興協會 聯絡資訊:好管家 =================================================================================================================================================================================================================== 計畫簡介 提案團隊有感於老舊社區的再生,無法單靠政府資源推動,更是需要社區社群的力量一起來攜手合作。好管家係為一個萌芽於艋舺的在地社群,過去一年以來著重於以台北第一街-貴陽街為擾動社區的空間軸線,透過一次一次的參與及分享式社區活動手法,建立了與在地信仰中心「青山宮」的信賴關係。本次計畫期盼以影片播放的方式,著重歷史場景、人文關懷、社區情感,訴諸艋舺深厚人情味的展現。目前也獲得祖師廟方的善意回應,將以祖師廟埕為公共環境場域,營造社區共享氛圍;以老電影播放串起情感連結,並以成功社區營造案例的影片分享與對談,鼓動社區意識並彰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性。 成果概述 本次計畫乃借鏡過去的經驗,影片播放改以著重歷史場景、人文關懷、社區情感,訴諸艋舺深厚人情味的展現。計畫獲得祖師廟方的善意回應,因此以祖師廟埕為公共環境場域,營造社區共享氛圍;以老電影播放串起情感連結,並以成功社區營造案例的影片分享與對談,鼓動社區意識並彰顯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性。 共計舉辦三場電影放映會,並於電影播放完畢後,進行映後交流,每場都獲得居民熱烈地迴響,三場時間及內容分別如下:  第一場於8/7(日)晚間播放《燒肉粽》  第二場於9/3(六)晚間播放《兩相好》  ...
相揪黃昏後-祖師廟埕古早味影展與街坊對談
關於青銀~輕盈真有味學堂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萬華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萬華菜市長 聯絡資訊:蟾蜍山:老公館 心聚落 =================================================================================================================================================================================================================== 計畫簡介 有感於萬華老年人口居全市之冠及青壯年負擔撫養比重高的問題,因此期盼透過加強軟、硬體設施,讓這些有豐富老臺北經驗的長輩們能長居社區安心養老。本計劃從食農議題出發,欲在社區打造一個食農教育的創新基地,由於提案人在台北牛乳大王工作,因此運用此資源,開放與共享萬大店空間,並以擔任萬華菜市長之任,拉進社區共同購買的社群,本計畫欲推動長幼共榮之食農教育課程,並透過友善店家方式,以萬大店為基地,建立社區友善的飲食圈,來挖掘出日常最需要關懷的青銀族群,繼續連到萬華在地的商業(市場、店家),再繼續從城市出發,希望之後能繼續拓展到與鄉村,也就是產地的連結,讓城鄉共好,一起陪伴、支持、成長。 成果概述 透過講師與社區的共同協力,以食農→手做→食農→手做交替的節奏敲定課程。 食農:課程講解如何在高漲不下的「菜金」潮中聰明選擇安心的蔬果。 手做:萬華在地老師帶領參與者用紙黏土創作龍貓筆筒,在其中植下富有南萬華加蚋仔地區意象的豆芽,就成為翠綠的豆芽龍貓小盆栽! 食農:主講人將祖先尊重土地的農法傳承下來,堅持有機種植,讓全家人都吃得安心,飲食就是落實預防醫學最好的良方。 手做:「其實豆製所」的講師團隊透過有趣的繪本將一連串的硬知識融合成豐富的活科學,讓小朋友們親手磨石磨、濾豆漿、沖豆花,敬天惜食的道理深蘊其中。 ================================================================================================================================================================================================================ ...
青銀~輕盈真有味學堂
關於久如生態培力研習工作坊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3年 計畫範圍:臺北市南港區九如里、四分溪沿岸週遭生態系、南港山系步道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 網址: http://tw96.myweb.hinet.net/ 計畫簡介 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自民國98年成立,成立緣由是來自臺北市第一條社區自主發起封溪護漁的四分溪的河川守護運動,與中央研究院、南港社區大學等單位,舉辦生態調查(動植物)、研習、步道導覽系統規劃等活動。近年社區發展協會希望藉由社區民眾的參與,將以往與外部單位合作的模式轉化成社區內部培力,透過舉辦社區生態解說研習,從監測守護河川資源轉化成為得以運用的社區資產,另一方面也醞釀提升志工能力,不僅止於河川巡守,更能進一步具備生態導覽能力,發展社區自力系統,最終期待能透過生態導覽,帶動社區成員對社區的認同感。 本次推動主要有工作坊課程與實地踏察兩部分,工作坊針對物種辨識、調查方法、地質認識、生態環境認識、導覽解說方法等各類型主題,聘請專業講師來演講解說;實地踏察針對物種調查進行實際操作,並加強學員對社區地理環境的認識與實地體驗。 有感於累積社區自己的生態資料庫、培訓生態志工均有其重要性,卻都不是一蹴可成的事,在計畫執行期間帶領社區志工建構PPGIS電子地圖與社區部落格,累積調查資料,並利用QRcode便利社區居民以及關心久如社區發展的台北市民,一起關心社區文史與生態調查的資料建置。 資料來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久如生態培力研習工作坊
關於太平日日新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6年 計畫範圍:大同區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點亮太平町專案小組 聯絡資訊:[email protected] =================================================================================================================================================================================================================== 計畫簡介 延續104年臺北市設計之都點亮太平町計畫,提案團隊從訪調中有感於當居民開始了解大稻埕過去的歷史及人文精神,同時紀錄現在正在發生的事件,才有辦法讓居民開始產生認同,並相信這個社區將慢慢恢復昔日光彩。因此本計劃欲以社區報為媒介,來凝聚社區意識,引發在地居民關注地方事務;期望透過社區報-太平日日新報,整合地方活動資訊,讓社區回顧這地區的榮耀,再次產生認同,點亮太平町。 成果概述 社區報發行採用部落格,不定期發表一篇一篇的故事,透過網路擴散效果,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太平町,再將這些故事經美編後成為電子報,將來供人查閱,也成為line生活圈的訊息發送素材。 1.太平日日新報報導內容: 社區歷史故事-消失的歷史建築:報導太平市場、藥房、工業社等老店家、社區內美味餐廳,以及老房子如稻舍、李亭香、十連棟所舉辦的活動。 2.活動集錦報導:報導大稻埕中元普渡、天橋藝術節、親子互動課程、老台北映像展等多元的活動花絮。 ================================================================================================================================================================================================================ 資料來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太平日日新
關於綠生活樂活趣 計畫系列: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計畫期程:2013年 計畫範圍:雲和街社區關懷中心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執行團隊:胡韻婷 (雲和街社區關懷中心) 計畫簡介 雲和街與泰順街的交叉口,極為顯目的位置,卻有一間閒置很久的一樓房舍,許多路過的人都不禁心生一種可惜的感覺。2013年4月,社區內的教會靈友堂在多次溝通協調後,正式與房舍管理單位明駝大樓管委會簽定合作備忘錄,同意由教會出資整修,全面活用門牌號為雲和街92號的閒置房舍。同年5月底順利完成整建工程後,在該房舍開始舉辦社區休閒、才藝、健康等講座與活動,希望吸引社區民眾,使之成為社區內的公共空間,因而定位並命名為「社區關懷中心」。 本次提案人胡韻婷小姐就住在社區關懷中心附近,某一次看到中心外張貼的手寫海報,走進中心參與活動,因而與社區關懷中心產生連結。另外,胡小姐也觀察到位於中心對面有一失落的園地,裡頭的花圃雜草叢生、遊樂設施年久失修,看似公共場所,卻無人聞問。嗣逢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公開遴選社造點提案,因此進行提案,希望透過於雲和社區關懷中心舉辦環保酵素、水苔球植栽、環保手工皂、都市農夫種菜實做為主題的綠生活課程,藉由課程中實做,引動居民共同施做以綠生活為本,更具綠意美感的樂活空間。 透過綠課程 吸引社區參與 在確定補助提案後,社造中心工作人員即偕同輔導老師至施作地點協助釐清社區關懷中心及其對面失落園地的由來、所屬、發展等問題,瞭解提案執行的可能困難。發現失落園地亦屬社區管委會管轄範圍,而適逢管委會交接期間,溝通協調可能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與心力,因此建議將課程的施作目標轉為社區關懷中心外的花圃,讓社區民眾透過課程對綠生活有概念後,進一步改造公共空間,產生示範性的作用。 以分享精神,讓社區居民自然而然互動交流 本次計畫的課程內容主要有「水苔球植栽製作」、「環保手工皂」、「環保酵素製作vs. 酵素桂花手體驗」、「都市農夫種菜實做」四個主題,於10至11月間以共七堂課進行。計畫初開始,本次課程參與成員,除了原本靈友堂的教友之外,更有不少是看到張貼於中心外的宣傳海報,受課程主題吸引而走入關懷中心,顯示社區居民對綠生活議題的興趣。而課程中強調在社區傳遞“多分享”的概念,參與成員除了在知識上有新收獲外,實作過程中,不僅將社區關懷中心外雜亂的花圃改造,成員間也在行動過程中自然而然互動交流起社區生活之事,例如生病看醫生的經驗、家庭分工等,課程結束後更可以帶著自己親手做的作品及老師貼心準備的小禮物回家,成員多反應對課程的肯定。 資料來源: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綠生活樂活趣
關於大安生活VS東豐/四維新巷 計畫系列: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計畫期程:1998年 計畫範圍:主要地區為東豐街與四維路停車場、德安公園旁遊戲巷為軸心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規劃單位:陳明城建築師事務所、加碼社區工作團隊 參與組織: 計畫簡介 社區特性與參與過程 仁慈、德安里位於仁愛、信義、敦化及復興4條主要幹道街廓內,區內多為高品質住宅大樓,5個鄰里公園散佈其中,公共設施比例較鄰近地區具有優勢地位;但因大安路並無人行道及騎樓,且由南往北單向行駛,車流快速亦無任何管制措施,使得這條原本應為社區生活性之道路,卻成為危險的穿越性幹道,相對地也降低居民使用鄰里公園的意願。在居民自發性意識構想下,就社區周邊地區之公共空間進行環境改造計畫,建立社區意識並整合串連為一整體發展構想,提高公共空間使用,避免社區資源浪費,改善社區環境品質。 規劃設計方案 為提高整體社區公共空間的使用,居民在規劃當中提出下列方向: 1. 德安公園部分:公園內植栽需要自動灑水系統,並保持草皮良好排水,將公園旁之66 巷一半納入公園並規劃成遊戲巷。考慮設置環公園散步道及避雨設施。 2. 四維路路邊停車場經營管理方式不佳,造成社區夜間無車位可停,建議改變收費方式,雙方互惠。另與電信局商討週邊環境的議題。 3. ...
大安生活VS東豐/四維新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