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剝皮寮古街改造計畫                                                 

計畫系列:地區環境改造計畫

計畫期程:1999年

計畫範圍: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包圍之街廓

計畫所屬機關:臺北市都市發展局

規劃單位: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參與組織:剝皮寮古街再造協會

計畫簡介

剝皮寮歷史街坊是艋舺東南區一帶開發最早的街區,沿外圍街廓開展立面且語彙豐富的日治時期街屋建築,以空間見證了地區的發展,也是臺北境內最完整的歷史建築簇群,所幸徵收為老松國小用地,至今風貌未曾有太大的轉變,另因社區居民共同組成「剝皮寮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促進會」,與外來專業團隊協力進行地方文史調查工作,利用調查成果,凝聚社區共識,舉辦「剝皮節」,整合周邊資源,重新找尋屬於艋舺一地的人文活動,藉此引起市民對於剝皮寮空間的認同。

規劃設計成果
規劃團隊配合老松國小校園規劃,提出剝皮寮作為一開放性及動態的街道生活博物館之提案,一方面強調社區與學校教育間的互動,另一方面就「生活博物園區」的觀念,拓展一般對博物館靜態陳列的封閉想像,使剝皮寮成為結合原有老街生活與產業紋理,並兼顧老街風貌、社區發展、及鄉土等多面向的街道生活園區。

資料來源:臺北我的家

黃信勳,2002,《變調的剝皮寮古街改造計畫-誰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