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到 移工聚集地-東協廣場 的 LocalWiki!

A website about 移工聚集地-東協廣場 that anyone can edit

I want to make a page about

台中一廣將變成誰的東協廣場

配合蔡英文政府「新南向政策」,台中市政府積極改造移工聚集的第一廣場,塑造成為具東南亞文化特色的「東協廣場」,7月份將正式更名掛牌,也吸引商人進駐投資文創旅館。只是,沒有考慮移工消費的規劃,最終會是誰的東協廣場?

車子從中港交流道下,沿途經過台中七期、廣三SOGO百貨,再到第一廣場,窗外景致像是時空倒轉,對比七期的繁華、新穎,第一廣場卻顯得破落與空蕩。

第一廣場是地上13層、地下3層,位於台中火車站精華區旁的商業大樓,攤位租金卻在過去20年間,從一個月5萬元跌至5千元,雖然週末因大量移工湧入而顯得店鋪興旺,平日卻不到2成店家營業,尤其台灣人幾乎不會進入消費,大樓儼然成為都市中的外星孤島。

直到林佳龍就任台中市長,才揭開這棟大樓的黑紗。台中市政府配合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將第一廣場規劃為「東協廣場」,塑造成具東南亞文化特色的商場,有意藉此帶動已然沒落的中區發展。日前已在廣場周邊架起圍籬施工,預計7月正式更名掛牌。

市長一聲令下,成立東協廣場小組,指定3名副市長之一的張光瑤擔任召集人,每兩週召開一次專案報告,今年市府排定至少25場活動,動員超過10個局處投入,而且不論舉辦的活動規模大小,林佳龍都儘可能參加。

這也是市府的高階文官團隊,第一次走進第一廣場。從綠川西街朝對面第一廣場門口走去,馬路坑坑窪窪,廣場旁的垃圾桶裡,滿是便當盒、啤酒罐跟皺巴巴廣告,台中市經濟發展局局長呂曜志,曾跟著第一廣場的管委會成員走進一廣的閒置樓層,陳舊凋敝的黑暗走廊胡亂扯著各類電纜配線,樓層的各角落被垃圾、雜物簇擁,四處彌散著灰撲撲的發霉味,猶如濕抹布塞住鼻孔。

水利局認為,散發惡臭的綠川是導致第一廣場沒落的主因。由於第一廣場前的河段長期被排入家庭廢水,而且加蓋超過20年造成嚴重污染,水利局計畫在今年10月份將此河段開蓋,打造成都市裡的親水公園。

主管移工事務的勞工局認為,社區與移工的衝突才是導致一廣長期無法發展的原因,為了協助移工融入台灣社會,勞工局製作移工生活手冊,以4國語言介紹台灣法令與風俗習慣。

經發局則認為問題在於經濟活絡,招商是重要手段,目前閒置的地下1樓跟5樓便是招商重點。「就像新加坡的小印度,新加坡人會去,國際的觀光客也會去,都會覺得這裡好玩,」呂曜志手在空中揮舞,擘畫著未來的東協廣場,「最近一個潛在的老闆,想在五樓1,800坪做跨境電商,台灣的東西可以寄回去東南亞,東南亞有很多工藝品也能進一些來賣。」他壓低音量說,「你看有沒有機會?我覺得有啊。」

各局處從各自立場提出行動解方,也加快腳步動員執行。但是,當政府手伸進這自成一格的地下社會後,東協廣場還會是本來這群移工的東協廣場嗎?

研究族裔空間的台大城鄉所王志弘教授認為,規劃成小印度是完全搞錯方向。因為新加坡曾作為英屬殖民地,印度人亦是主要族群之一,新加坡的小印度是身為新加坡國民的印度人在當地聚集開店。但換作在台中的第一廣場,移工沒有台灣國籍,只有在假日才來這裡消費,而多數店家是外籍配偶,她們也只有在假日才到一廣開店,平日並不住在這裡,「完全不是小印度的模型,它沒有那個居住的社會基礎。」王志弘說。

經發局的方向雖然未明,但招商計畫已經如火如荼。其一,第一廣場仍有近5,000坪的閒置空間,且每年須支付500多萬的土地租金給地主;此外,中區再生是林佳龍競選期間主打的政見之一,他甚至喊出「不能救中區,不配當市長」,而第一廣場便是中區凋敝的象徵。擔負再生中區任務的呂曜志目標明確,他要以「東協廣場」重新定位,讓更多台灣人,甚至外籍旅客來這裡消費。

事實上,各局處的確都動了起來, 但對於一廣的研究顯得間接且不足。經發局對一廣移工研究的委託案還在外包中,水利局則做過田調,但田調報告裡訪問的不是來消費的移工,而是里長與外籍配偶。

畫1991年的第一市場/寫作中區繪

2016年的東協廣場/寫作中區攝

右起:第一廣場、龍心商場、遠東百貨,照片為繼光街口所攝/寫作中區攝

從1908年日治時期所開設的第一市場到1991年改建而成的第一廣場,再到現在市政府正孕釀者要將綠川打開,便是從民國87年攝影大師余如季前輩所提出來的想法,接下來的東協廣場規劃,我想就期待新的台中火車站完工後,真能翻轉台中舊城區。

綠川上的廣場/寫作中區攝

而臺中舊市區的站前知名老店,如與佛教相關的瑞成書局,賣冰品的幸發亭,臺中有名的肉羹:正老牌台中香菇肉焿,也賣燒賣與包子的高家意麵等,皆是從第一市場發跡。

第一廣場為臺灣臺中市中區的購物廣場,是一間由臺灣大道一段、繼光街、成功路及綠川西街包圍的綜合性休閒娛樂廣場,建築為地上十三層、地下三層,佔地8,824平方公尺。一至三樓為臺中市政府所有,土地為私立台中仁愛之家所有。

位於臺中車站站前商圈,內規劃有地下停車場、精品服飾用品店、美食街、電影院(第一影城)、KTV、電動遊樂場、撞球俱樂部、保齡球館、溜冰場、民歌西餐廳等等,多為外籍勞工休閒去處,現有「台中小東南亞」之稱號。

簡史整理:
 

1908年

開設台中巿公有第一市場。

 

興盛期

1978年

發生火災,將原第一公有零售市場改建為綜合性休閒娛樂大樓「第一廣場」(一至三樓仍為第一市場)。

逐漸沒落

1991年

再次整建,成為今日大樓樣貌。

 

1992年

《就業服務法》通過,其中並通過了外籍勞工專章,允許民間產業引進外勞,並放寬引進的行業種類。

開始漸漸出現移工

1995年

因台中衛爾康餐廳火災事件,加上民間傳出幽靈船事件,間接導致人潮減少。

消費者減少

2000年初

在台的東南亞勞工於放假時會在台灣部份火車站周邊區域,第一廣場周邊陸續有東南亞商店聚集。

移工成為多數消費者

2010年10月

二樓正式設立「東南亞購物美食廣場」

移工成為多數消費者

2015年10月

台中市政府將第一廣場更名為「東協廣場」,並增設金色塔意象。

狀況仍未知